交易所 jiaoyisuo 分类>>
2025年全球Top加密货币交易所权威推荐从zkVM到开放证明市场:RISC Zero与Boundless解析
交易所,交易所排名,交易所排行,加密货币交易所排行榜,加密货币是什么,加密货币交易平台,加密货币平台,币安交易所,HTX火币交易所,欧意交易所,Bybit交易所,Coinbase交易所,Bitget交易所,Kraken交易所,交易所权威推荐,全球交易所排名,虚拟货币交易所排名,加密货币,加密货币是什么
扩容(Scalability) 是 ZK 最早落地、也是应用最广的场景。其核心思想是将交易执行移到链下,再用简短的证明在链上验证,从而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 TPS、降低成本。典型路径包括:zkRollup(zkSync、Scroll、Polygon zkEVM),通过批量交易压缩实现扩容;zkEVM,在 EVM 指令级别构建电路,实现以太坊原生兼容;以及更通用的 zkVM(RISC Zero、Succinct),支持任意逻辑的可验证外包。
互操作与数据证明(Interoperability & Data Integrity) 则是 ZK 技术解决「多链世界」信任问题的关键路径。通过生成另一条链状态的证明,跨链交互可摆脱中心化中继。典型形式包括 zkBridge(跨链状态证明)与 轻客户端验证(在目标链上高效验证源链区块头),代表项目有 Polyhedra、Herodotus 等。同时,ZK 也被广泛用于 数据与状态证明,如 Axiom、Space and Time 的 zkQuery/zkSQL,或 IoT 与存储场景的数据完整性验证,确保链下数据可信上链。
在此背景下,通用 zkVM 崛起,取代 zkEVM 的「以太坊兼容思维」,转向「链无关的可信计算」。zkVM 基于通用指令集(如 RISC-V、LLVM IR、Wasm),支持 Rust、C/C++ 等语言,允许开发者用成熟生态库构建任意应用逻辑,再通过证明在链上验证。RISC Zero(RISC-V)、Delphinus zkWasm(Wasm)即为典型代表。其意义在于:zkVM 不只是以太坊的扩容工具,而是 ZK 世界的「可信 CPU」。
进一步的演进中,ZK 技术正走向 模块化与市场化。首先,zkVM 提供了通用可信的执行环境,相当于零知识计算的「CPU/ 编译器」,为应用提供底层的可验证计算能力。在此之上,zk-coprocessor 将 zkVM 封装为协处理器,使 EVM 等链能够将复杂计算任务外包到链下执行,并通过零知识证明回链验证,典型案例包括 RISC Zero Steel 与 Lagrange,其角色可类比为「GPU/ 协处理器」。 再进一步,zkMarketplace 则通过去中心化网络实现证明任务的市场化分发,全球 prover 节点通过竞价完成任务,如 Boundless ,即是构建零知识计算的算力市场。
由此,零知识技术栈逐步呈现出从 zkVM → zk-coprocessor → zkMarketplace 的演进链条。这一体系标志着零知识证明从单一的以太坊扩容工具,进化为 通用可信计算基础设施。而这一演进链条中,以 RISC-V 作为 zkVM 内核的 RISC Zero,在「开放性、可电路化效率、生态适配」之间做了最优平衡。使得它既能提供低门槛的开发体验,又能通过 Steel、Bonsai、Boundless 等扩展层,将 zkVM 演进为 zk-coprocessor 与去中心化证明市场,从而打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。
与需要兼容复杂 EVM 指令集的 zkEVM 项目不同,RISC0 zkVM 基于 RISC-V 架构,设计更为开放和通用。其应用由 Guest Code 构成并编译为 ELF 二进制文件,Host 通过 Executor 运行并记录执行过程(Session),Prover 随后生成可验证的 Receipt,其中包含公开输出(Journal)与加密证明(Seal)。第三方仅需验证 Receipt,即可确认计算正确性,而无需重复执行。
2025 年 4 月发布的 R0VM 2.0 标志着 zkVM 进入实时时代:以太坊区块证明时间由 35 分钟缩短至 44 秒,成本降低最高 5 倍,用户内存扩展至 3GB,支持更复杂的应用场景。同时新增 BN254 与 BLS12-381 两个关键预编译,全面覆盖以太坊主流需求。更重要的是,R0VM 2.0 在安全性上引入形式化验证,已完成大部分 RISC-V 电路的确定性验证,目标在 2025 年 7 月实现首个 区块级实时 zkVM(12 秒证明)。
为满足产业级应用需求,RISC Zero 推出了 Bonsai ,官方托管的 Prover-as-a-Service 平台,通过 GPU 集群分发证明任务,让开发者无需自建硬件即可获得高性能证明。与此同时,RISC Zero 提供 Bento SDK,帮助开发者在 Solidity 与 zkVM 之间实现无缝交互,显著降低 zkCoprocessor 的集成复杂度。相比之下,Boundless 通过开放市场实现去中心化证明,两者形成互补。
Boundless 是 RISC Zero 推出的通用 ZK 协议,旨在为所有区块链提供可扩展的 verifiable compute 能力。其核心在于将证明生成与区块链共识解耦,并通过去中心化市场机制分发计算任务。开发者提交证明请求后,Prover 节点通过去中心化的激励机制竞争执行,并凭借「可验证工作量证明(Proof of Verifiable Work)」获得奖励。不同于传统 PoW 的无意义算力消耗,Boundless 将算力转化为真实应用的 ZK 结果,使计算资源具备实际价值。
在 2025 年 7 月 15 日,Boundless 主网 Beta 已正式上线,率先在 Base 上进入生产环境。用户可用真实资金请求证明,Prover 节点则以无许可方式接入,单节点最多支持 100 块 GPU 并参与竞价。作为展示性应用,团队推出了 The Signal,这一开源 ZK 共识客户端能将以太坊信标链最终性事件压缩为单个零知识证明,任何链与合约均可直接验证。由此,以太坊的最终状态实现了「全球可读性」,为跨链互操作与安全结算提供基础。
Boundless 浏览器的运行数据显示,整体网络已展现出高速增长与强大韧性。截至 2025 年 8 月 18 日,累计处理 542.7 万亿计算周期,完成 39.9 万笔订单,覆盖 106 个独立程序。单笔最大证明规模突破 1060 亿计算周期(8 月 18 日),网络算力峰值达到 25.93 MHz(8 月 14 日),均刷新了行业纪录。从订单履约情况看,日均订单数在 8 月中旬一度突破 1.5 万笔,每日算力峰值超过 40 万亿周期,展现了指数级增长态势。同时,订单履约成功率始终维持在 98%–100% 的高水准,证明市场机制已相当成熟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 prover 竞争加剧,单周期成本已下降至接近 0 Wei,意味着网络正进入高效、低成本的大规模计算时代。
ZK Coin(ZKC)是 Boundless 协议的原生代币,也是整个网络的经济与安全锚点。其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可信、低摩擦、可持续扩展的零知识计算市场。ZKC 总量为 10 亿枚,采用逐年递减的通胀机制:首年年化通胀率约为 7%,逐步下降至第 8 年的 3%,并在此水平保持长期稳定。所有新发行的代币通过 可验证工作量证明(Proof of Verifiable Work, PoVW) 分配,确保发行直接与真实的计算任务绑定。
Proof of Verifiable Work(PoVW) 是 Boundless 的核心创新机制,它将「可验证计算」从一种技术能力转变为可度量、可交易的商品。传统区块链依赖所有节点的重复执行,受限于单节点算力瓶颈,而 PoVW 通过零知识证明实现单次计算、全网验证,并引入无信任的计量体系,将计算工作量转化为可定价的资源。由此,计算不仅能按需扩展,还能通过市场发现价格、签订服务合约、激励 Prover 节点,形成需求驱动的正循环。PoVW 的引入让区块链首次摆脱算力稀缺,支持跨链互操作、链下执行、复杂计算与隐私保护等应用场景,为 Boundless 打造普适的 ZK 计算基础设施奠定了经济与技术双重基础。
目前市场上同时具备 zkVM 与 zkMarketplace 的代表性项目是 Succinct,由 SP1 zkVM 与 Succinct Prover Network (SPN) 组成。SP1 基于 RISC-V 构建,并通过 LLVM IR 前端兼容多语言;SPN 部署在以太坊上,通过 staking 与竞价机制分配任务,并以 $PROVE 代币承担支付、激励与安全功能。相比之下,RISC Zero 采取「双引擎」战略:一方面由 Bonsai 提供官方托管的 Prover-as-a-Service,高性能、稳定,面向企业级应用;另一方面通过 Boundless 构建开放的去中心化证明市场,允许任何 GPU/CPU 节点自由加入,最大化去中心化与节点覆盖,但性能一致性相对不足。
RISC-V 与 WASM 是通用 zkVM 的两条主要路线,前者是硬件级开放指令集,规则简洁、生态成熟,利于电路性能优化和未来可验证硬件加速;但与传统 Web 应用生态结合有限。WASM 则是跨平台字节码,天然支持多语言和 Web 应用迁移,运行时成熟,但因栈式架构性能上限低于 RISC-V。总体而言,RISC-V zkVM 更适合追求性能与通用计算扩展,zkWasm 则在跨语言与 Web 场景中具备优势。
当然 ZK 赛道短期内仍面临不少挑战:2023 年一级市场炒作 ZK 概念见顶后,2024 年主流 zkEVM 项目上线亦消耗二级市场热度。此外,L2 头部团队多采用自研 prover,跨链验证、zkML、隐私计算等应用场景仍处早期,可撮合的任务有限。这意味着开放 proving marketplace 的订单量难以支撑庞大网络,其价值更多在于前置聚合 prover 供给,以在未来需求爆发时抢占先机。与此同时,zkVM 虽然技术门槛低,但难以直接切入以太坊生态,未来可在链下复杂计算、跨链验证及非 EVM 链对接等场景具备独特补充价值。